妙用“生成”
妙用“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生成 利用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兴趣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我们的课堂必将会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因而在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资源必然会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想到课的所有环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作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如果能够对其产生的生成善加利用,必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别样的光彩。
一、“利用”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难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能用一双“智慧”的双眼发掘出错误中的精彩,利用这些错误,让学生在中纠错过程中明晰知识、获取经验、提高能力。
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练习课中,对于“一个花坛高0.5米,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砖厚0.3米,中间填满泥土”计算花坛泥土体积时,对于泥土的长宽出现了两种答案:1.3—0.3=1(米)(多数学生的观点)和1.3-0.3-0.3=0.7(米)(个别学生的观点)。我面露疑惑,:究竟谁的观点是对的?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于是班级学生纷纷动起来,积极寻找证明方法,(算、画、剪),渐渐的同意第二种观点的人多了起来。我在给予学生充足思考操作时间后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最终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观点,最后再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对体积和容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从而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
二、“善用”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种,产生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动力,敢于质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练习课中对学生的“质疑”善加利用,则会让数学课堂得以升华。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完成相应练习时,在解决有关饼干盒(长22厘米、宽18厘米、高11厘米)的包装(四周面积)时,在学生汇报、评价算法(22×11+18×11)×2和22×11×2+18×11×2后有学生提出了也可以用(22+18)×2×11的算式计算。于是我将这一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充分讨论,激起学生的疑问:这位同学的算式有道理吗?你对这道算式有什么疑惑?再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这一算式进行自我理解和交流,并对提出算式的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分别提出了:(长+宽)表示什么、(长+宽)×2表示什么,最后这名学生带领大家在画图、操作中,通过对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最终找到了(长+宽)×2 即表示前后左右四个长方形组成立一个大长方形的长,而11即为大长方形的宽。所以求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可以转化为求一个大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转化思维,为后面圆柱的侧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带着疑惑来学习,通过发现、探究最终解决困惑的过程,从而获得顿悟的喜悦、成功的快乐。
三、“巧用”意外
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们思路上的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我们是置之不理还是善加利用,无疑前者会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后者则会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惟有如此,才会去正确对待、巧妙处理,换回精彩的收获。
例如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练习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顶魔术师的帽子,帽顶是圆柱,直径20厘米,高20厘米,帽檐边宽20厘米。问:帽顶用棕色布做,帽檐用黑色布做,哪一种布用的多?
出示题目后,提问:两种布料分别是让我们计算什么?生1:棕色布的面积是帽顶圆柱体的侧面和上底面。所以就是求没有下底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生2:黑色布的面积就是围成帽底的圆的面积,所以是求圆面积。
生3:不对,黑色布是帽檐周围的面积,不是圆面积,而是圆环的面积。
这时,有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老师帽子有底吗?里面有没有布?
我正欲回答,另一名学生也立即插嘴说到:老师不对,帽子底部应该是圆柱。第三名学生也立即接口:老师不对,……
此时同学们已经纠结在帽子的构造之中,大家都在争执着帽子的形状,争议帽底、帽檐等问题上了,有序的课堂渐渐失去了控制,原本想让同学们自己讨论研究环状帽檐的下一步骤已经无法进行了。此时,我淡然的看着大家,然后说到:既然大家对这顶魔术帽这么感兴趣,那么我们就现场做一个怎样?于是就四人小组分组制作,喧闹的课堂顿时被同学们积极的动手操作和小声讨论所取代。最后在同学们的操作演示中清晰的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还有学生提出更加简洁的方法,可以用π×(的方法计算,而这一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所预设的讨论研究的效果。于是我又顺势提出了计算环形滚筒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巧用“意外、因势利导,我们的课堂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意外而变得更加精彩
四、“活用”亮点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而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互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能善于观察,捕捉那些看似平凡却有价值的亮点,让学生在不经意的“争论”、“插嘴”中发散思维。
例如在有关梯形面积计算练习,集体汇报:上底3.8分米,下底2.4分米,高2分米的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个学生插嘴说:我只用一道算式就能算出答案。我立即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其他孩子则是以看好戏的眼光看着他。接着我请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其他同学的算式(3.8+2.4)×2÷2中的×2÷2可以互相抵消,所以在计算时只要算3.8+2.4就可以了。我看向其他同学,已经有质疑看好戏的眼神转变为信服的眼神,我接着问:“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位同学的想法告诉了我们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在计算面积使用公式时可以巧妙变化,使我们的计算简便。实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贯穿。又如在四年级的简便计算课上,学生在完成计算:726—198时,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726-200+2=528,也有一个学生这样计算:726-198=200+526-198=528.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评价起他的方法,有同意的也有说错的。我问他: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把726分成200和526?他回答:我先从726中拿出200.然后用200-198=2,再用剩下的2和528加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就不用考虑加2还是减2了。多好的回答啊,我带头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同学们也都跟着鼓起掌,接着有同学指出算式的不妥之处,如果把算式写成:726-198=200-198+526或726-198=526+(200-198)=528。最后推广到只要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本节课中这位一开始信心不足的同学后半节课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数学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参与其中的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闪现许多新的思维,教师要用“心”挖掘“亮点”资源,捕捉灵感火花,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绽放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数学练习是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作为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我们不仅要有精心的预设,更要有善于挖掘的眼光,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设性资源,加以有效利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