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航天飞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为航天飞机设计名片,并能介绍航天飞机。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航天飞机和飞机的区别,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知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幻灯片。
学生准备:查找航天飞机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复习字词,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一组词语:自由自在、俯冲、爬升、翻筋斗
(1)指名读。
(2)这几个词懂吗?用铅笔盒演示三个动作。
(3)这些动作是在什么地方做的?谁有这样的本领?(飞机)
飞机在空中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却一定不费力,“自由自在”,当然觉得——很得意。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得意”的语气。
2、飞机能够做到永远得意吗,他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得意、惊奇、不自在)面对飞机心情的不断变化,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提出:飞机心情为什么发生了这一系列的变化?
3、再看一组词:呼啸、庞然大物、腾空而起、转眼间、无影无踪
(1)指名读。
(2)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样子?(出示图)谁能结合课前的了解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介绍。
(3)近距离观察一下,谁能说说它的样子?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4)我把他腾空的一瞬间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听听它的声音?
(播放录像) 明确以上词语意思。
(5)这因为这样飞机惊呆了。他看到这情景有什么想法?读好飞机的话。
(6)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好屏幕出示的词语。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认识“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
1、指明读读智慧老人的解释。
2、四人小组讨论:航天飞机有什么特点?在书上圈出航天飞机特点的词语。
3、学生活动。
4、汇报交流。
l 飞得更高更快
Ø 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航天飞机是普通飞机的十几倍)
Ø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
“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出示地图,了解距离。
“四个多小时”是“七分钟”的三十几倍。
l 本领大:
学习总分句式: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 ,能 ,能 。
5、飞机听了智慧老人的话,所以 “越听越不自在”。引读第四自然段。
6、飞机有什么作用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呢?
7、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既不需要骄傲自满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三、请你为航天飞机设计一张名片,并帮助他做自我介绍(介绍名字、外形、特点、作用)
板书设计:
19 航天飞机
体型大
更高更快
本领大
《航天飞机》教学反思:
《航天飞机》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通过一架飞机遇到航天飞机的情景,具体介绍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既介绍了有关航天飞机的科学知识,又有情有景,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适宜于进行朗读指导。
本人在教学这课时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以读为本,运用“边读边体会”的方法,读中感悟。
我认为作为一门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加强以读为主的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点放在了解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上。并运用“边读边体会”的方法,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为了能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探究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文具盒让学生演示、用动画配音乐从而使学生理解词语。
三、多形式地复述,内化课文语言。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第一人称介绍“航天飞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与理解。